5月23日,在瀘州港國際集裝箱碼頭,一批沿長江而來的集裝箱,正借助碼頭上的“水公鐵”多式聯運模式轉運往各地。今年一季度,瀘州全市港口貨物吞吐量復蘇,共完成178.64萬噸。
瀘州擁有136公里長江黃金水道和四川第一大港瀘州港,在發展港口物流和臨港產業方面具有優越的交通條件和產業基礎。當前,該市正按照省委部署,加快建設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城市。
具體如何建?日前,瀘州編制《瀘州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方案》,明確了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城市的定位、布局及未來目標。
規劃引領,錨定新的增長目標
建設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瀘州的探索早已起步。
“2018年,瀘州已納入《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和建設規劃》,經過幾年建設,目前已形成多式聯運、干線運輸、區域分撥配送、倉儲加工、大宗商品供應鏈、信息服務全面發展的業務體系?!?月22日,瀘州市發展改革委經濟貿易科科長李坤向記者介紹。
省委十二屆二次全會提出,支持瀘州建設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城市。此后,瀘州調整完善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創建工作領導小組,明確以瀘州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為抓手,認真落實省委部署,并從空間布局、功能定位、項目謀劃等方面著手,高標準編制《瀘州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根據《方案》,瀘州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規劃占地約5560畝,緊鄰瀘州港集裝箱碼頭,由四川自貿試驗區川南臨港片區、四川瀘州(長江)經濟開發區共同組成,定位打造長江上游航運貿易中心、四川省高水平對外開放示范基地、國家糧食物流核心樞紐。
《方案》規劃了港口多式聯運與集散區、糧食臨港倉儲與加工區、國際物流與配套服務區、鐵路多式聯運與倉儲區、區域分撥與城鄉配送區5個功能區,并將31個相關項目納入其中。
同時,瀘州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堅持以存量資源整合提升為主、增量設施補短板為輔,規劃多用途碼頭綜合物流中心、瀘州港站多式聯運貨場等存量項目和瀘州中海糧食倉儲加工中心(二期)、瀘州港5G智慧港口工程等增量項目共 31 個,總投資約162.87億元。
預計到2025年,瀘州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年吞吐量將達1200萬噸,在2022年瀘州港口累計完成貨物吞吐量817.82萬噸的基礎上實現大幅提高,物流樞紐和區域經濟呈現融合互促、高質量發展的態勢。
找準抓手,提升對外開放水平
5月19日,裝載著進口大豆的3艘貨船自長三角地區逆流而上,緩緩??吭跒o州港。這批大豆將運往瀘州中海糧油工業有限公司糧油深加工項目一期。
“訂單排到了9月份。一季度,我們共加工進口大豆11萬噸,產值超過5億元。”中海糧油工業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王代俊說,公司生產的豆粕、植物油,銷售范圍已覆蓋整個西南片區。
四川自貿試驗區川南臨港片區綜保區工作局平臺發展科科長龔奕心介紹,自全國首批進境糧食指定監管場地獲批以來,瀘州口岸進口糧食從2015年的3萬噸增長至2022年的104.7萬噸,品類從單一的高粱發展到大豆、高粱、豌豆、扁豆等10余種,已成為長江上游最大進口糧食集散中心,吸引了中海糧油等20余家知名糧食加工貿易企業落地瀘州。
“圍繞國家糧食物流核心樞紐的定位,我們將繼續招引知名糧食龍頭企業,推動糧食物流中轉、智能化倉儲、精深加工等全產業鏈發展。同時,深化產銷合作,盤活現有倉儲物流及企業資源,進一步拓展進口糧和北糧南運業務。”龔奕心說。
以糧食加工業為抓手,瀘州不斷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打造四川省高水平對外開放戰略支點。目前,瀘州貿易往來國家(地區)達113個,其中“一帶一路”沿線進出口占全市外貿總額的70%以上。
五港聯動,完善綜合交通體系
5月23日,瀘州今年開行的第9列中歐班列出發前往俄羅斯莫斯科。本次貨源以成渝地區的家電產品為主,貨值2498.39萬元?!耙劳袨o州港、進港鐵路專用線,瀘州已實現中歐班列、西部陸海新通道和長江黃金水道的無縫連接?!睘o州市口岸與物流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
樞紐建設,離不開暢達便捷的交通體系。當前,瀘州正不斷完善“水公鐵空郵”立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今年以來,隆黃鐵路隆昌至敘永擴能改造段加快建設。為充分發揮既有隆敘鐵路瀘州站至瀘州港專線鐵路作用,隆黃鐵路雙加車站南端還會引出一條聯絡線,實現新老鐵路線的互聯互通,完善瀘州鐵路的鐵水聯運功能。
當前,瀘州港多用途碼頭二期續建工程場平項目已交工驗收,3號閘口投入運行;瀘州港新能源材料倉儲分撥中心一期工程正開足馬力搶進度;瀘州港納溪港區石龍巖作業區一區工程水工平臺已全面完成……瀘州港正在不斷提高聯運網絡輻射能力。
下一步,瀘州將圍繞構建“內河港+鐵路港+公路港+航空港+信息港”五港聯動的區域國際物流樞紐,升級瀘州港集疏運功能,全力建設長江上游航運貿易中心;加快古金高速公路等項目建設,力爭實現“縣縣通雙高速”;持續推進渝昆高鐵、敘畢鐵路等項目建設和瀘遵高鐵等前期工作,加快構建“十字型”高鐵樞紐和南向貨運鐵路雙通道;不斷提升云龍機場空港輻射能級,打造現代化區域航空樞紐。(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范芮菱)
(轉載自中國港口網)